台海戰史 86海戰 ! 從國光計畫 看老美 看台海 看老共 看蔣公 看國軍 .... 台海86海戰 八六東山海戰 (一)作戰時間:民國五十四年八月六日 (二)作戰地區:東山與南澳島之間 (三)兵力部署: 1.共軍:魚雷快艇六艘及PC四艘 2.我軍:指揮官為海軍巡防第二艦隊司令胡嘉恆少將率劍門、章江軍艦二艘 (四)作戰經過: 海軍遵奉國防部令,執行指定任務,以東山島為目標,實施兩棲偵察及海上突擊襲擾,並相機摧毀敵雷達站。 八月五日晨,巡防第二艦隊司令胡嘉恆少將率劍門、章江兩艦及搭載工作人員,離左營港前往目標區—東山島,卸下工作膠舟與工作人員,隨即巡弋監視附近海域。六日,劍門、章江兩艦於東山島與南澳島之間,與中共艦艇十艘發生激戰,激戰中章江、劍門兩艦沉沒。 (五)戰果:擊沉敵艦艇五艘,重創三艘。 (六)損失:章江、劍門兩艦沉沒,兩艦生還者僅五員,陣亡者三十一員,失蹤者一七一員。 這場海戰是國府海軍有史以來最為慘重的損失,除沉沒兩艦外,共有軍官22員,士官兵175員陣亡;海軍總司令劉廣凱因而下台. 當時坐鎮"劍門"艦上指揮的第二巡防艦隊司令胡嘉恆少將因彈藥爆炸而當場陣亡,艦長王韞山中校重傷落水與其他32名官兵被共軍撈起俘虜,另漁船救起了水手4人及搭載的突擊隊員7人. 胡嘉恆少將原名胡德華,電雷學校三期畢業;他為此次任務挑選僚艦時曾堅持指定其內弟李準少校所帶之"章江"艦隨行,而"章江"艦剛大修完畢未及試車,人員亦未補實即上戰場,未料兩人同時罹難. 胡嘉恆也是民國以來陣亡的最高階海軍指揮官. 一定要看喔 http://60.250.180.26/taiwan/4202.html 【聯合晚報╱記者高凌雲/台北報導】 2010.06.08 05:55 am編按:原文刊登於【2006-03-27/聯合晚報/4版/焦點話題】 現今的國軍對於三軍聯合作戰耳熟能詳,但在民國50年代,三軍部隊不時出現各自為政的情況,最後造成政府反攻大陸的努力受挫。民國54年的八六海戰,空軍未出動戰機支援,居然是因為空軍忘記了。 徐學海是海軍中將退伍,他在國防部出版的國光計畫口述歷史中透露,民國54年8月6日的八六海戰發生前,他曾親自將海軍出動章江、劍門軍艦的作戰計畫,交給空軍擎天作業室,但是他們忘了再交給空軍作戰司令部,等申請空援時,空軍完全不知道有這項作戰,他還與空軍吵了一架,空軍才派出飛機。等戰機到汕頭海域,只見漂流物,我軍艦全不見。 徐學海在國光計畫中負責協助對大陸特種作戰,他發現台灣對大陸情報工作不大靈光,因那時的軍情局長葉翔之派出去的地下工作人員,都不是在大陸搞情報而是在香港、澳門,情報不是很確實,惹得蔣中正十分生氣。 前軍情局長黃世忠也在口述歷史中回憶,民國54年11月海軍一艘永字號在烏坵被共軍打沉,結果海軍自己沒去救人,反而是在附近巡邏的美軍去救,蔣中正曾要求查辦海軍。 【2010/06/08 聯合晚報】馬駿傑 1965年國共海軍發生的“八六”海戰,對臺軍來說,不單純是一場敗仗,更是一個因臺當局極力回避而頗具神秘色彩的事件。近年來,隨著檔案資料的解密和有關將領的回憶相繼公開,籠罩在這場海戰背後的謎團被逐一解開。 “劍門”號當了替死鬼 1965年7月,臺當局為配合反攻大陸的“國光計劃”的制訂,指示海軍派軍艦運送特別情報隊,對大陸東山島周圍目標進行突擊,企圖摧毀解放軍雷達,捕捉俘虜,獲取情報。此計劃被命名為“海嘯一號”。 為此,臺海軍專門成立了由10人組成的督導組,負責協調。督導組組長為臺海軍“副總司令”馮啟聰中將。7月30日,馮啟聰決定派“太康”號和“章江”號軍艦,組成“海嘯特遣支隊”,由巡防第二艦隊司令胡嘉恒少將擔任指揮官。然而,由於“太康”號意外出現故障,“劍門”號臨時取而代之。 “太康”號是一艘標準排水量為1150噸的護航驅逐艦,總體火力較強,“章江”號是一艘標準排水量為280噸的驅潛艦,總體火力較弱。兩艦組成特遣支隊意在取長補短。可是不巧,“太康”號在7月底赴馬祖海域執行任務時,聲吶音鼓護罩不慎被撞壞,美國顧問團認定此艦需要維修。馮啟聰立即決定,讓標準排水量為890噸的巡邏艦“劍門”號接替“太康”號執行“海嘯一號”計劃。 作戰計劃漏洞百齣 “海嘯一號”作戰任務是由臺“國防部”下達給海軍的,然而,海軍對這一計劃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海軍“總司令”劉廣凱因在左營的海軍參謀大學主持“三軍”幹部參加的兵棋推演,沒有具體參與這一計劃的制訂。當他意識到必須過問時,卻遭到“副參謀總長”黎玉璽的干擾。8月4日中午兵棋推演結束,劉廣凱深感“海嘯一號”關係重大,便立即乘飛機前往台北的督導組總部。可此時,督導組在馮啟聰的率領下,已乘火車南下,進駐左營。正副“總司令”錯過了會面的機會。 劉廣凱審閱了“海嘯一號”的實施方案,發現問題不少,認為計劃應重擬。當他得知特遣支隊已于8月5日淩晨6時自左營出發時,立即命令作戰助理參謀長許承功少將,通知特遣支隊返回左營,等候命令。可許承功無奈地告訴劉廣凱:“已經來不及了!因為昨天接國防部作戰參謀次長朱元琮中將的電話,特遣支隊依照上級的限期,務必于8月6日淩晨到達目標區,所以現在不能回航。”劉廣凱聽後,長嘆一聲,無可奈何地在計劃書上批了一個“閱”字。 將領不了解海戰經過 對於“八六”海戰的經過,無論是馮啟聰,還是劉廣凱,在當時都不是十分清楚。他們了解的情況,大多是從回到左營的海戰倖存者那裏獲得的。 8月5日淩晨,特遣支隊在督導組全體成員的目送下,駛離左營碼頭。14時,督導組進入艦隊指揮部戰情室,密切注意特遣支隊的行蹤。一個小時後,通信站截獲解放軍青山雷達站發出的3次報告,報告稱發現不明目標,可能是美國軍艦。督導組判斷,特遣支隊已引起解放軍的高度關注,於是立即電告胡嘉恒,可胡並未作出反應,繼續按原計劃指示兩艦在指定的航路上巡弋。 8月6日0時30分,台灣通信站再次監聽到解放軍雷達站的報告,稱目標為台灣海軍的“劍門”號和“章江”號。1時50分,“劍門”號報告,已與解放軍的魚雷快艇交火。 海戰打響後,解放軍的魚雷快艇集中攻擊“章江”號,“劍門”號則用3英寸炮攻擊魚雷快艇。但此時“章江”號忽然起火,旋即沉沒。4時58分,3艘魚雷快艇再次高速接近“劍門”號,隨後,“劍門”號連中3枚魚雷,尾部發生爆炸,頃刻沉沒。 8月6日7時左右,劉廣凱接到黎玉璽的電話,說“章江”號情況不妙,似已發生意外,請快速處理。8時30分左右,劉廣凱才獲悉胡嘉恒于5時10分發回的電報,內容是:“‘劍門’艦已整備完妥,準備再戰。該艦艦體完好,迄無傷亡。” 隨後,蔣介石在陽明山召開作戰會議,研究戰情。當他詢問戰況時,劉廣凱只能將胡嘉恒的電報內容復述一遍,而對已經結束的海戰結果毫無所知。直到下午,劉廣凱才乘飛機前往左營了解情況。18時左右,劉廣凱突然聽到大陸廣播,說解放軍駐汕頭的海軍部隊于該日淩晨及拂曉,在東山海面附近分別將“章江”和“劍門”兩艦擊沉,俘虜官兵若干人。 內幕材料:海軍“總司令”只幹了五個月 多位臺海軍將領在回憶中提到,馮啟聰在率督導組南下左營之前,曾指示一名督導官通知空軍“總司令部”的“擎天作業室”,希望空軍能適時予以配合。然而,當8月6日海戰打響後,空軍竟聲稱不知道“海嘯一號”計劃。兩個多小時以後,他們才匆忙派飛機增援。6時35分,4架F-100戰機從屏東機場起飛,于7時12分到達海戰區域,可為時已晚。“劍門”和“章江”兩艦蹤影全無,海面上只留下一片漂浮物。 “八六”海戰發生後,台灣島內的報紙連續3天以頭號新聞刊登海戰經過,使劉廣凱感到了巨大的壓力。8月11日,他攜帶辭呈面見蔣介石。蔣對他說:“此次海戰損失了‘劍門’、‘章江’兩艦,倒無所謂,而損失了200多個官兵,我很痛心。經我鄭重考慮之後,準你辭職。” 8月18日上午,蔣經國親自到府安慰劉廣凱。劉廣凱無可奈何地說:“命該如此,其又奈之何也!”就這樣,剛接任海軍“總司令”5個多月的劉廣凱黯然下臺。海軍軍旗海軍統帥旗海軍司令旗海軍二級上將旗海軍中將旗海軍陸戰隊中將旗海軍少將旗海軍陸戰隊少將旗艦首旗海軍長旒旗
1